為什麼美國政府會關門?
美國政府運作需依賴國會通過年度撥款案(appropriations bills)或臨時撥款案(continuing resolution, CR)。如果國會未能通過這些撥款案,則政府部分機構將失去合法支出權限,必須停止非必要運作。
政策衝突
在這次撥款談判破局、政府關門之前,幾項關鍵政策議題成為兩黨爭執焦點,直接造成撥款案卡關
爭議議題 | 立場/訴求 | 為什麼會卡住 |
---|---|---|
醫療補貼 / 稅務抵免 (ACA subsidies) | 民主黨堅持延續醫療補貼(特別是購買保險的稅額抵免),或防止因撥款案作梗使這些補貼被削減 | 若在撥款案或附帶條款中不納入這些保障,許多中低收入民眾可能因此失去補貼或保險費用大增,民主黨拒絕僅支持「乾淨撥款案」(不含醫保條款) |
州與地方基礎建設/綠能/交通計畫資金凍結 | 川普政府在關門前,宣布凍結部分給民主州的交通或綠能補助,以政治手段壓迫談判 | 此舉被批為「以關門作為懲罰工具/談判籌碼」 |
永久裁員/縮減聯邦人力 | 聯邦辦公室管理與預算辦公室 (OMB) 在 9 月底就下令各部門提出「人員縮編 (reduction in force, RIF)」計畫,若撥款不來就可能進行永久裁員 | 歷史上關門時大多只是暫時休無薪假 (furlough),但這一次有意將裁員作為一部分談判武器,使風險更高 |
撥款法案與延續撥款 (Continuing Resolution, CR) | 國會與行政部門對是否接受「乾淨 CR」(即僅維持現有水準、不附加政策條款)有分歧 | 若雙方無法就 CR 或完整撥款案達一致,政府就會面臨撥款中斷 |
撥款優先順序與行政裁量權 | 哪些機構、哪些項目能先撥款、哪些要先停擺,是行政部門與國會之間的拉鋸 | 行政部門可能利用「緊急/例外撥款」標籤,保持部分重點功能運作,其他機構就被迫停擺 |
這些政策爭點的相互交織,使得撥款案無法通過、談判破裂,最終在截止日(2025 年 10 月 1 日)撥款到期、自動進入關門狀態
預算案未通過
在國會無法就完整撥款方案達成協議時,常會使用短期撥款法案 (CR),維持現有支出水準一段時間,給雙方更多時間談判。但如果 CR 也無法通過,關門就會發生。
而在9/30時,國會能未對下一個財政年度運作的撥款法案(即撥款法案)達成協議,因此在10/1時,美國政府進入部分關門狀態,導致有75萬公務員被迫放無薪假。雖然一些基本服務在關閉期間繼續運行,但其他服務目前已中斷或延遲。
而在預算案內容中,民主黨與共和黨常就稅收、社會福利支出、醫療補貼(如健保稅額抵減,ACA)或國防/外交支出等爭議激烈。若雙方無法妥協,就可能選擇將議案卡住,甚至用拒絕投票、條件附議、議程阻擋等程序手段拖延。
預算天花板與債務上限問題
雖然關門本身主要是撥款案未通過造成的,但有時與「債務上限」(debt ceiling)爭議同步或交織。債務上限若不提高,政府可能無法借新債履行舊債義務,造成更大財政危機。多數關門危機的背景中,債務上限與撥款案交叉議題常常使談判更複雜。這方面的機制在許多分析裡被列為潛在風險因素。
且在美國政治中,關門有時被用為談判籌碼。控制撥款案的多數一方(或試圖取得多數)可能利用「不通過就關門」的威脅,來迫使對方在某些政策議題上讓步。這是一個高風險策略,因為關門會引發不滿與實際傷害公共服務。
美國政府關門,如何運行?
excepted / non-excepted
各部門運作時,需決定哪些員工屬於必須維持 (“excepted”) 的,哪些可以被暫時解僱或休無薪假 (“non-excepted”)。
excepted 必要維持是屬於維持「生命、財產安全」等關鍵功能者,會被要求繼續工作,即便在關門期也暫時守住崗位(但薪資遲發)。像是涉及國家安全、安全、維護生命/財產、外交、邊防、空中交通控制、醫療緊急服務等核心功能。
non excepted 非必要運作部門,像是部分國家公園、博物館、某些行政審查、補助/補貼項目、部分衛生公共服務或合同業務等可能暫停
美國在 2019 年通過一項法律「後補付薪法案」,規定無論關門多久,被迫休假的聯邦公職人員(或在危急時仍上班者)在政府恢復運作後,應獲得後補薪(back pay)。
但美國政府關門期間會拖累消費、投資和政府信任,尤其若時間拉長。以 2018–2019 年的 35 天關門為例,估計對美國經濟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
美國政府關門,有哪些影響
聯邦資金流中斷 / 延遲下撥
許多州與地方政府的某些計畫、交通建設、基礎設施、環保、補助金等仰賴聯邦資金支持。在撥款中斷時,州政府可能要自行籌資、暫停某些工程或延後進度。根據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的資料,關門期間聯邦對州的「可撥款項目」會被拉高風險
類別 | 影響 | 細節 |
---|---|---|
聯邦公務員與其家庭 | 薪水被延後 / 休無薪假 / 財務困難 | 關門期間,非例外員工被迫休假、不能領薪水;即便關門結束後通常有後補薪水(back pay),但中間空窗期的壓力難以避免。維基百科指出約有 800,000 人被休假。 |
領取社會保障 (Social Security)、醫療補助 (Medicaid)、醫療保險 (Medicare) 的人士 | 一般情況這些給付會繼續,但行政服務、申請程序可能較慢 | CBS 報導指出,社會安全局(Social Security)支票仍會依平常日程發放。 |
低收入家庭/補助依賴者 (如營養補助、婦幼補助 WIC 等) | 補助方案可能暫停、部分計畫資金可能枯竭 | ABC News 報導指出,若停擺時間超過一週,WIC 等計畫可能開始沒錢支付。 |
觀光/旅遊民眾 | 景區、博物館、公共設施關閉或服務縮減 | 國家公園關閉;部分華盛頓特區(華盛頓 DC)國會、白宮導覽停止。根據眾議員 Shontel Brown 的政府關門 FAQ,導覽、參觀活動被列為非必要活動會取消。 |
業務需要與政府打交道的民眾 | 許可證、審批、補助申請、政府服務流程被延遲 | 簽證案、移民程序、環保許可、政府補助、房貸擔保審核等等,都可能遇延誤。有部分門戶網頁提醒政府服務和案件處理會被中斷。 |
市場與消費者信心 | 消費可能下滑、借貸/信貸成本調整、企業延後投資 | 關門拖累整體經濟活動,白宮估算每週 GDP 可損失約 150 億美元(約 US$15B)政治家,連帶影響就業、消費者信心與企業放緩支出。 |
通知/信息透明受限 | 政府公告、數據發布、公共溝通可能中斷或延後 | 某些官方數據(如:就業報告、效費物價指數、工業生產數據)的發布就可能因勞工部部分運作被迫延遲。而市場對政府不確定性的反應,資本市場可能有波動,企業投資決策延後。 |
美國政府關門,對經濟的影響
短期影響(1–2 週內)
約有80萬名公務員停薪或被迫休假,直接壓縮了家庭消費支出。市場對債務上限與政治穩定性的疑慮升高,導致美債殖利率出現短線波動。同時,政府的統計數據如 CPI、非農就業報告等被迫延後發布,使投資人無法掌握即時資訊,市場不確定性明顯上升。
中期影響(1–2 個月)
若關門持續至中期(約一至兩個月),根據白宮與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估計,每週將拖累美國 GDP 約一百五十億美元,季度經濟成長率下降約 0.2 到 0.3 個百分點。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企業投資與招聘計畫延後,經濟活動整體放緩,形成「政策性凍結」。
長期影響(制度性)
長期來看,頻繁的關門事件削弱了美國政府的財政公信力與債券評級信任。聯邦部門的人才流失與行政效率下降,讓國家治理出現長期的信任赤字。國際資金也因此出現避險轉移,部分流向亞洲與歐洲市場,美元指數在避險波動下承受壓力。
這場關門不僅是一場政治角力,更是一場財政信任的壓力測試。它讓世界看到,美國經濟的最大風險,可能不再來自市場,而是來自內部的政治結構
投資人觀點與資產配置建議
從投資角度來看,政府關門是一種「非經濟型系統風險」(non-economic systemic risk)。它不像通膨或利率那樣可被模型預測,而是突發於政治決策的不確定性,對市場造成心理層面的恐慌。
在關門期間,資金通常呈現三種流動方向:
避險資產上升:黃金、日圓、美債短券成為主要受益者。
成長型資產震盪:科技股與高估值股票易受信心影響下跌。
美元短期承壓:由於國內信心受損、資金外流至其他成熟市場。
如果你是長期投資人,應採取「防禦是配置」策略:
保留一定比例的現金與短期債券,以應對流動性風險。
加入部分避險資產(如黃金 ETF 或日圓部位),平衡波動期的回撤。
若妳持有美股部位,可關注基本面穩健、現金流強的公司,例如公用事業、醫療保健、消費必需品。
而對短線投資人而言,市場在政治事件過後往往出現 「修正後反彈」的機會。當撥款案重新通過、市場確定政府恢復運作時,波動率指數(VIX)通常會回落,美股與債券價格同步回升。
因此,妳應把這種政治不確定性視為 風險管理的一部份,而非市場結構崩解的訊號。投資市場最怕的不是波動,而是毫無準備的波動。
Overall

2025 年的美國政府關門,再次揭露了體制僵局對經濟與信心的破壞。短期,它拖累成長、波及民生;長期,它削弱了全球對美國制度的信任。政治分裂正在轉化為經濟風險,而「治理穩定」成為投資人新的風險指標。對每一位投資者來說,這不只是觀察政治的時刻,更是重新檢視自己投資組合抗風險能力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