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reenshot 2025-10-05 at 6.11.07 PM

為什麼美國政府會關門?有什麼影響?未來經濟走向?附完整影響圖

為什麼美國政府會關門?

美國政府運作需依賴國會通過年度撥款案(appropriations bills)或臨時撥款案(continuing resolution, CR)。如果國會未能通過這些撥款案,則政府部分機構將失去合法支出權限,必須停止非必要運作。

政策衝突

在這次撥款談判破局、政府關門之前,幾項關鍵政策議題成為兩黨爭執焦點,直接造成撥款案卡關

爭議議題立場/訴求為什麼會卡住
醫療補貼 / 稅務抵免 (ACA subsidies)民主黨堅持延續醫療補貼(特別是購買保險的稅額抵免),或防止因撥款案作梗使這些補貼被削減若在撥款案或附帶條款中不納入這些保障,許多中低收入民眾可能因此失去補貼或保險費用大增,民主黨拒絕僅支持「乾淨撥款案」(不含醫保條款)
州與地方基礎建設/綠能/交通計畫資金凍結川普政府在關門前,宣布凍結部分給民主州的交通或綠能補助,以政治手段壓迫談判此舉被批為「以關門作為懲罰工具/談判籌碼」
永久裁員/縮減聯邦人力聯邦辦公室管理與預算辦公室 (OMB) 在 9 月底就下令各部門提出「人員縮編 (reduction in force, RIF)」計畫,若撥款不來就可能進行永久裁員歷史上關門時大多只是暫時休無薪假 (furlough),但這一次有意將裁員作為一部分談判武器,使風險更高
撥款法案與延續撥款 (Continuing Resolution, CR)國會與行政部門對是否接受「乾淨 CR」(即僅維持現有水準、不附加政策條款)有分歧若雙方無法就 CR 或完整撥款案達一致,政府就會面臨撥款中斷
撥款優先順序與行政裁量權哪些機構、哪些項目能先撥款、哪些要先停擺,是行政部門與國會之間的拉鋸行政部門可能利用「緊急/例外撥款」標籤,保持部分重點功能運作,其他機構就被迫停擺

這些政策爭點的相互交織,使得撥款案無法通過、談判破裂,最終在截止日(2025 年 10 月 1 日)撥款到期、自動進入關門狀態

預算案未通過

在國會無法就完整撥款方案達成協議時,常會使用短期撥款法案 (CR),維持現有支出水準一段時間,給雙方更多時間談判。但如果 CR 也無法通過,關門就會發生。

在9/30時,國會能未對下一個財政年度運作的撥款法案(即撥款法案)達成協議,因此在10/1時,美國政府進入部分關門狀態,導致有75萬公務員被迫放無薪假。雖然一些基本服務在關閉期間繼續運行,但其他服務目前已中斷或延遲。

而在預算案內容中,民主黨與共和黨常就稅收、社會福利支出、醫療補貼(如健保稅額抵減,ACA)或國防/外交支出等爭議激烈。若雙方無法妥協,就可能選擇將議案卡住,甚至用拒絕投票、條件附議、議程阻擋等程序手段拖延。

預算天花板與債務上限問題

雖然關門本身主要是撥款案未通過造成的,但有時與「債務上限」(debt ceiling)爭議同步或交織。債務上限若不提高,政府可能無法借新債履行舊債義務,造成更大財政危機。多數關門危機的背景中,債務上限與撥款案交叉議題常常使談判更複雜。這方面的機制在許多分析裡被列為潛在風險因素。

且在美國政治中,關門有時被用為談判籌碼。控制撥款案的多數一方(或試圖取得多數)可能利用「不通過就關門」的威脅,來迫使對方在某些政策議題上讓步。這是一個高風險策略,因為關門會引發不滿與實際傷害公共服務。

美國政府關門,如何運行?

excepted / non-excepted

各部門運作時,需決定哪些員工屬於必須維持 (“excepted”) 的,哪些可以被暫時解僱或休無薪假 (“non-excepted”)。

excepted 必要維持是屬於維持「生命、財產安全」等關鍵功能者,會被要求繼續工作,即便在關門期也暫時守住崗位(但薪資遲發)。像是涉及國家安全、安全、維護生命/財產、外交、邊防、空中交通控制、醫療緊急服務等核心功能。

non excepted 非必要運作部門,像是部分國家公園、博物館、某些行政審查、補助/補貼項目、部分衛生公共服務或合同業務等可能暫停

美國在 2019 年通過一項法律「後補付薪法案」,規定無論關門多久,被迫休假的聯邦公職人員(或在危急時仍上班者)在政府恢復運作後,應獲得後補薪(back pay)。

但美國政府關門期間會拖累消費、投資和政府信任,尤其若時間拉長。以 2018–2019 年的 35 天關門為例,估計對美國經濟造成數十億美元損失。

美國政府關門,有哪些影響

聯邦資金流中斷 / 延遲下撥

許多州與地方政府的某些計畫、交通建設、基礎設施、環保、補助金等仰賴聯邦資金支持。在撥款中斷時,州政府可能要自行籌資、暫停某些工程或延後進度。根據 National Conference of State Legislatures 的資料,關門期間聯邦對州的「可撥款項目」會被拉高風險

類別影響細節
聯邦公務員與其家庭薪水被延後 / 休無薪假 / 財務困難關門期間,非例外員工被迫休假、不能領薪水;即便關門結束後通常有後補薪水(back pay),但中間空窗期的壓力難以避免。維基百科指出約有 800,000 人被休假。
領取社會保障 (Social Security)、醫療補助 (Medicaid)、醫療保險 (Medicare) 的人士一般情況這些給付會繼續,但行政服務、申請程序可能較慢CBS 報導指出,社會安全局(Social Security)支票仍會依平常日程發放。
低收入家庭/補助依賴者 (如營養補助、婦幼補助 WIC 等)補助方案可能暫停、部分計畫資金可能枯竭ABC News 報導指出,若停擺時間超過一週,WIC 等計畫可能開始沒錢支付。
觀光/旅遊民眾景區、博物館、公共設施關閉或服務縮減國家公園關閉;部分華盛頓特區(華盛頓 DC)國會、白宮導覽停止。根據眾議員 Shontel Brown 的政府關門 FAQ,導覽、參觀活動被列為非必要活動會取消。
業務需要與政府打交道的民眾許可證、審批、補助申請、政府服務流程被延遲簽證案、移民程序、環保許可、政府補助、房貸擔保審核等等,都可能遇延誤。有部分門戶網頁提醒政府服務和案件處理會被中斷。
市場與消費者信心消費可能下滑、借貸/信貸成本調整、企業延後投資關門拖累整體經濟活動,白宮估算每週 GDP 可損失約 150 億美元(約 US$15B)政治家,連帶影響就業、消費者信心與企業放緩支出。
通知/信息透明受限政府公告、數據發布、公共溝通可能中斷或延後某些官方數據(如:就業報告、效費物價指數、工業生產數據)的發布就可能因勞工部部分運作被迫延遲。而市場對政府不確定性的反應,資本市場可能有波動,企業投資決策延後。

美國政府關門,對經濟的影響

短期影響(1–2 週內)

約有80萬名公務員停薪或被迫休假,直接壓縮了家庭消費支出。市場對債務上限與政治穩定性的疑慮升高,導致美債殖利率出現短線波動。同時,政府的統計數據如 CPI、非農就業報告等被迫延後發布,使投資人無法掌握即時資訊,市場不確定性明顯上升。

中期影響(1–2 個月)

若關門持續至中期(約一至兩個月),根據白宮與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CBO)的估計,每週將拖累美國 GDP 約一百五十億美元,季度經濟成長率下降約 0.2 到 0.3 個百分點。消費者信心指數下滑、企業投資與招聘計畫延後,經濟活動整體放緩,形成「政策性凍結」。

長期影響(制度性)

長期來看,頻繁的關門事件削弱了美國政府的財政公信力與債券評級信任。聯邦部門的人才流失與行政效率下降,讓國家治理出現長期的信任赤字。國際資金也因此出現避險轉移,部分流向亞洲與歐洲市場,美元指數在避險波動下承受壓力。

這場關門不僅是一場政治角力,更是一場財政信任的壓力測試。它讓世界看到,美國經濟的最大風險,可能不再來自市場,而是來自內部的政治結構

投資人觀點與資產配置建議

從投資角度來看,政府關門是一種「非經濟型系統風險」(non-economic systemic risk)。它不像通膨或利率那樣可被模型預測,而是突發於政治決策的不確定性,對市場造成心理層面的恐慌。

在關門期間,資金通常呈現三種流動方向:

避險資產上升:黃金、日圓、美債短券成為主要受益者。

成長型資產震盪:科技股與高估值股票易受信心影響下跌。

美元短期承壓:由於國內信心受損、資金外流至其他成熟市場。

如果你是長期投資人,應採取「防禦是配置」策略:

  • 保留一定比例的現金與短期債券,以應對流動性風險。

  • 加入部分避險資產(如黃金 ETF 或日圓部位),平衡波動期的回撤。

  • 若妳持有美股部位,可關注基本面穩健、現金流強的公司,例如公用事業、醫療保健、消費必需品。

而對短線投資人而言,市場在政治事件過後往往出現 「修正後反彈」的機會。當撥款案重新通過、市場確定政府恢復運作時,波動率指數(VIX)通常會回落,美股與債券價格同步回升。

因此,妳應把這種政治不確定性視為 風險管理的一部份,而非市場結構崩解的訊號。投資市場最怕的不是波動,而是毫無準備的波動。

Overall

2025 年的美國政府關門,再次揭露了體制僵局對經濟與信心的破壞。短期,它拖累成長、波及民生;長期,它削弱了全球對美國制度的信任。政治分裂正在轉化為經濟風險,而「治理穩定」成為投資人新的風險指標。對每一位投資者來說,這不只是觀察政治的時刻,更是重新檢視自己投資組合抗風險能力的時刻。

分享這篇實用的文章

Facebook
Twitter
LinkedIn
Email

獲取更多被動收入資料

Subscribe to receive our latest updates in your inbox!

Follow me on social
Screenshot 2025-07-11 at 5.49.30 PM

街口支付母公司被查封,行動支付安全嗎?

近年來,電子支付快速滲透我們的日常生活,從便利商店到夜市小吃攤,掃個 QR Code 就能付款。但當台灣第二大電子支付品牌「街口支付」的母公司街口金融科技,被法院查封資產時,不禁讓人問:「我的錢真的安全嗎?行動支付還能用嗎?」

這篇文章,將從事件背景談起,再深入分析:行動支付制度本身到底安不安全?萬一公司出事,我的錢會不見嗎?

市場為何震盪: 聯準會的「鷹式降息」策略 的複本 的複本

想變有錢?先掌握這5個投資思維!

當你想到「變有錢」,你的第一個念頭是什麼?多數人會直覺聯想到 賺更多的錢,於是拼命工作、加班存錢,甚至考慮跳槽或創業。但你有沒有想過,真正的財富自由,不是靠一輩子的辛苦勞動,而是 讓錢為你工作?

許多人誤以為致富的關鍵在於 找到最會賺錢的投資標的,或是單純靠努力工作累積存款。但事實上,真正決定財富高低的,不是你投資哪個標的,而是你的 投資思維。投資就像開車,與其執著於開哪台車,更重要的是 你懂不懂駕駛、熟不熟悉交通規則,甚至能否避開危險。擁有正確的投資思維,才能在財富之路上穩健前行。

新年開工這樣做,讓你的 2025 財務成長不迷茫!

財務自由不是一蹴可幾的,而是透過清楚的財務規劃、紀律的執行與持續的調整,一步步累積起來的成果。 2025 年打造財務成長的三大步驟,從盤點財務現況、設定具體目標、優化投資策略,到提升收入與創造被動收入,這些都是邁向財務自由的關鍵策略。

但關鍵不在於「知道」,而在於「行動」。如果你不開始執行,這些計畫將永遠只是理論。你的 2025 年財務成長,不會因為運氣變好,而是因為你的財務決策變好了。

2025 年投資展望分析 3大驅動力

2025 年,全球經濟與市場格局將在多重動力與挑戰下迎來轉型期。美國憑藉其穩健的經濟增長、強勢美元和高利率環境,將繼續成為全球資金的避風港,而科技創新和 AI 的普及更將為市場注入長期增長動能。同時,烏俄戰爭的凍結為地緣政治穩定提供了支撐,有助於降低全球市場風險溢價。然而,歐洲面臨的內憂外患、經濟增長的遲滯,以及歐元的持續疲弱,也將成為全球經濟復甦路上的不確定因素。

對於身為投資人的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美國市場的吸引力在於科技和內需驅動行業,特別是在 AI、醫療和基礎設施相關領域的投資機會。短久期債券和高股息股票則是高利率環境下穩健收益的選擇。同時,地緣政治穩定降低了對高風險資產的擔憂,新興市場和能源行業或將迎來資金流入。

1

複利投資術:財富增長的關鍵

複利(Compound Interest)是指不僅在本金上獲得收益,還將這些收益重新投資,使收益也能產生收益。

這種「利滾利」的效果讓投資隨著時間不斷累積,以更快的速度增長。複利效應需要持續的時間和耐心,是一種長期的投資策略,可以在未來帶來巨大的回饋

舉例來說,假設你投資股票的本金是 10,000 美元,年收益率為 10%,那麼一年後的收益是 1000 美元。如果將這 1000 美元再次投入,下一年的收益就會以 11,000 美元作為基礎,繼續產生收益,進一步累積更多資金。

全方位理財 的 第一堂課

全方位理財的第一堂課,重點與心得

一個好的投資規畫可能只需顧及投資目標、報酬及風險分散的適當與否,而一個好的「整體財務規畫」卻能讓你在得意、失意的各種不同人生階段,都有好的理財計畫與對策去應付這些挑戰。

簡單來說,這是一本協助你了解全方位理財觀念的入門書,讓你了解整體的財務規劃流程,包含保險、稅務、投資、退休及遺產。教你從出生規劃到往生,並換上有錢人的腦袋,將自己的財務梳理整齊。

台灣10大ETF – 重拾指數化投資的核心

目前台灣資產規模前十大的ETF中,有六支是股票ETF,四支是債券ETF。

我注意到,台灣前三名依舊是元大台灣卓越50ETF (0050)、元大台灣高股息ETF (0056)和國泰永續高股息ETF (00878)。而前十大ETF中的六支股票ETF中,除了0050以外,其餘五支全都是股息主題ETF。在我看來,台灣的 ETF 主要不是用於低成本指數化投資,而是用來追逐特定熱門投資主題。

How to save your money for your business success

財務自由不等於財富自由,財富自由的6階段

過去幾年,「財富自由」幾乎成為顯學,也成為了很多人心目中的普世目標。但之前我並不知道「財務自由」和「財富自由」的差別,直到我去上創業的相關課程,其中一個老師提到財務自由、財富自由的差別;和看大這則這則報導讓我恍然大悟「財務自由不等於財富自由」」。財務自由可以通過理財投資或偶然的幸運達成,但真正的財富自由應該是心靈的富足與自由,不僅僅是不為金錢煩惱,更重要的是心靈的自由與安寧。

財務自由與財富自由是兩個常被混淆的概念,雖然它們都與個人的財務狀況有關,但其實內涵和達成目標的途徑是有所不同的。以下將分別介紹這兩個概念,並進行比較。

新手如何開始投資 (3)

投資新手必看!3個實用步驟快速上手

前陣子,我看了一個美國節目《富豪谷底求翻身》。節目讓富翁挑戰在完全陌生的環境下,用 100 美元在 100 天內滾出 100 萬。他們一開始只能睡在車上或教堂,透過零散的交易逐步累積資金,最後進行大額交易。節目完美地展現了這些億萬富翁如何依靠自己的知識和能力,從零開始再次致富。

其中有位富豪在節目中說的一句話讓我印象深刻:

「在成為千萬富翁之前,我已經花了很長的時間投資自己的腦袋,直到現在也不間斷。讓我現在就算從頭開始,我也能找到方法賺到錢!」

這句話深深打動了我,也讓我明白,現在的努力將是未來實現財富自由的基石。他們能做到,為什麼我們不能呢?